期刊简介
《西南军医》杂志于1991年创刊,原名《成都军区医院学报》,系西南战区总医院主办、西宁联勤保障中心卫勤处主管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期刊(双月刊)。国际刊号:ISSN 1672-7193,国内连续出版物号:CN 51-1673/R。本刊先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华首席医学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BMDIS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和期刊网站收录,并于2011年荣获“全军医学期刊优秀编辑奖”。
本刊以研究、总结和传递军内外医疗机构医学科技信息、加强军内外医疗机构学术交流、提高我国医疗学术技术水平、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宗旨,着眼各学科发展前沿,努力为军内外医务工作者、科技人员提供良好地交流平台,本刊开设:论著、临床研究与进展、专家(专题)讲座、临床护理、医学卫勤与教育、个案、短篇等栏目。本刊为双月刊,单月15号出版。
首页>西南军医杂志

- 杂志名称:西南军医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2-7193
- 国内刊号:51-1673/R
- 出版周期:双月刊
期刊荣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火器伤的病理形态学及其相关研究现状
冷渌清;郭乔楠;关静;黄之杰
关键词:火器伤, 病理学
摘要:对火器伤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已基本趋于成熟,人们通过光镜与电镜对损伤后的组织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将损伤分为3区:原发伤道区、挫伤区和震荡区,也有人将震荡区进一步细分为组织变性区与组织反应区.其中原发伤道指组织缺损区;挫伤区为紧靠原发伤道的区域,该区域内组织大部已发生变性坏死;震荡区在挫伤区以外,以变性肿胀或溶解及组织间渗出、血液循环障碍为主要改变[1].随着对火器伤致伤原理研究的深入以及基础研究学科的发展和临床检查工具的变革,目前对火器伤病理形态学的研究已脱离了火器伤后损伤组织的局部变化,同时,建立在病理形态学基础上的应用研究也逐渐增多.下面就相关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友情链接